11月17日纽约报道,联合国安理会今天批准了美国提出的加沙和平方案,该方案授权组建一支国际稳定部队,为这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地区提供安全保障,并设想了未来建立独立巴勒斯坦国的可能路径。
俄罗斯曾发起一项与之相悖的决议,但在13比0的投票中,俄罗斯与中国一起投了弃权票。美国和其他国家原本希望俄罗斯不会动用其在联合国最有权力的机构安理会的否决权来阻止该决议的通过。
此次投票对于脆弱的停火协议,以及在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长达两年的战争之后为加沙的未来制定计划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此前,一些阿拉伯国家和其他穆斯林国家表示有兴趣向加沙派遣国际部队,并已表明安理会的授权对于它们的参与至关重要。
以色列和哈马斯的停火协议于10月10日生效,但自生效以来的几周内,哈马斯和以色列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协议条款,这一度威胁到该协议的有效性。
该协议第一阶段要求哈马斯释放所有在世和已故人质,以换取以色列释放约2000名被关押的巴勒斯坦囚犯。虽然在世人质已按期获释,但部分遇难人质的遗体尚未移交。哈马斯和美国官员均以加沙地带的破坏性局势导致遗体难以回收为由拒绝交出遗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称这构成违约。
自该协议生效以来,加沙地带暴力冲突时有发生,包括以色列发动空袭。以色列称,这些空袭是对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军队的报复。国际维权人士还指责以色列没有履行协议中承诺向加沙提供全部援助的义务。
美国决议支持特朗普总统提出的20点停火计划,该计划呼吁成立一个尚未成立的和平委员会,作为由特朗普总统领导的过渡性权力机构。决议还授权成立国际维和部队,并赋予其广泛的职权,包括监督边界、提供安全保障和实现该地区的非军事化。该委员会及其部队的授权将于2027年底到期。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联合国投票后于社交媒体上写道:“祝贺世界各国刚刚见证联合国安理会令人难以置信的投票,安理会承认并支持成立和平委员会,该委员会将由我担任主席,成员包括世界上最有权势和最受尊敬的领导人。” 特朗普总统还感谢了包括俄罗斯和中国在内的安理会成员,并表示:“委员会成员名单以及更多令人振奋的消息将在未来几周内公布。”
在近两周的美国决议谈判中,在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方面一直敦促美国加强原先关于巴勒斯坦自决权的措辞之后,美国修改了决议,称对目前管辖部分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进行改革,以及加沙地带重建取得进展之后,“巴勒斯坦人最终或许能够找到一条通往自决和建国的可信途径”。
该决议还补充道:“美国将促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对话,以就和平繁荣共存的政治前景达成一致。”
该措辞激怒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他于11月16日誓言反对任何建立巴勒斯坦国的企图。他长期以来一直声称,建立巴勒斯坦国将有利于哈马斯,并最终导致哈马斯在以色列边境建立一个更大的国家。
该决议获得通过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的支持,这些国家致力于推动停火,并可能为国际部队做出贡献。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11月14日与卡塔尔、埃及、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约旦和土耳其发表联合声明,呼吁“迅速通过”美国的提议。
此次投票是在人们寄希望于加沙脆弱的停火协议能够得到维持的背景下进行的。这场战争是由哈马斯于2023年10月7日对以色列南部发动的突袭引发的,造成约1200人死亡。据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卫生部称,以色列长达两年多的攻势已造成超过6.9万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该卫生部并未区分平民和战斗人员,但表示死者中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
上周,俄罗斯散发了一份措辞更为强硬的提案,支持建立一个与以色列并存的巴勒斯坦国,并强调西岸和加沙必须合并为一个国家,由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管理。
该提案还删除了有关过渡委员会的表述,并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提供组建国际部队以保障加沙安全并执行停火计划的方案,同时强调安理会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美国的决议呼吁稳定部队确保“加沙地带非军事化进程”和“非国家武装团体永久解除武器”。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解除哈马斯的武装,哈马斯尚未完全接受这一步骤。
该决议授权稳定部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履行其任务”,并遵守国际法,这在联合国中是使用武力的表述。
该决议指出,稳定部队将协助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并与他们训练和审查过的巴勒斯坦警察部队合作,还将与其他国家协调,确保人道主义援助的顺利进行。决议还指出,稳定部队应与邻国埃及和以色列密切磋商与合作。
该决议称,随着国际部队建立控制并带来稳定,以色列军队将“根据与非军事化相关的标准、里程碑和时间表”从加沙撤军。决议强调,这些标准、里程碑和时间表必须得到稳定部队、以色列军队、美国和停火担保国的同意。
据半岛电视台报道,哈马斯表示:“任何国际部队,如果成立,必须仅驻扎在边界,以隔离双方部队并监督停火,且必须完全接受联合国的监督。”
据路透社报道,哈马斯批评联合国通过的该计划,称“赋予国际部队在加沙地带执行任务和角色,包括解除抵抗力量的武装,剥夺了其中立性,使其成为支持占领的冲突一方。”
